- 發佈
上班族如何建立健身習慣
目錄
人生而弱小,但我們會找方法讓自己變強大。
身為一個大學畢業後就都沒在運動的上班族,健身房每次去都堅持不了多久,頂多撐個一個月就放棄,每天上班也是坐一整天,還遠端過一段期間,運動量低到一天連兩千步都走不到,短短三年就胖了近 20 公斤。
但這樣的我也能把健身習慣建立起來,靠的就是以下的這些方法論跟心態調整。
方法論
地點,地點還是地點。
什麼樣的健身房是最好的?離你家或公司近的健身房。
健身的起點,是交通工具,而不是健身房
讓「去運動」變得越容易,習慣就越容易打造,這也是原子習慣所講的「環境」,而不是仰賴自制力。
地點解決了,剩下可以找一間冷氣強一點的健身房,我自己是去健身工廠,他們的浴室很大,洗澡很舒服,洗完還有三溫暖跟蒸氣室 😂
(然後我個人經驗是不要相信綁約會逼自己去健身,我曾經綁了兩年 world gym 會員,但因為半年後就換工作不會再去那一區,剩下一年半一次都沒去。)
沒時間怎麼辦?
地點近了,通常「時間」問題也解決了。
因為我們可以把去健身房融合在「上班前」、「下班後」、「回家前」這三個時間點,不用額外通勤會幫你省下很多時間,運動起來也會比較舒服,有一條很順的運動動線。
器材都不會用怎麼辦?
你可能會問:「我身為健身小白,動作不會做,去健身房被一堆器材弄得眼花撩亂,要怎麼辦?」
- 出外靠朋友
- 先揪會健身的朋友一起去,跟著他的菜單走,慢慢累積出自己會做的動作。
- (如果有的話)問健身房巡場教練
- 不要怕問,他們巡場也是在確保沒有人亂做動作讓自己受傷,我問過幾次他們都挺熱心的,也還沒遇過被強推課程的情況。
- 先上個一期教練課(10-12 堂)
- 建立基礎的動作認知,然後可以先停,把習慣培養起來。
- 我自己其實是有這樣做的,在此感謝帶我入門的 「阿管」教練 ,有需要推薦教練歡迎私訊我介紹給你!
- Youtube
- 雖然有很多影片,但初學者根本無法篩選資訊,而且上面的資訊也有一定的錯誤率,以及在一部影片中很難涵蓋到的部分,上述都嘗試完再考慮這個。
不要讓教練課成為你健身的終點
先來講講我自己和身邊不少人遇到的情境好了。
一開始就上教練課,但平常沒有建立好健身習慣,教練課的錢也著實是負擔,每次去上課因為平常沒自主訓練,所以動作依然不確實。 最後在停止上教練課的時候,也停止健身了。
因此我認為在上教練課之前,更重要的還是先打造定期去健身房的習慣,只上教練課而沒有自主練習是本末倒置!
兩分鐘法則
這法則一樣是從原子習慣來的,極端一點可以把要建立的新習慣濃縮成「兩分鐘」,重點在於盡可能讓習慣容易開始。
以健身來說,就是不要想做太重也不要想做太多,去健身房也可以只做兩組,能長期維持比什麼都重要。
新習慣不該像是一種挑戰,後續可以是挑戰,但開始時要輕而易舉。
穩定持續的練習比每次練習都要練到極致還重要,先持續地做就對了!
撐過初學者之谷,建立正向循環
根據 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的理論,剛開始學習時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進步緩慢,但隨著我們持續的投入跟經驗的累積,學習的效率會越來越高,進步曲線會越來越陡,我自己把這個初期的啟動階段稱為「初學者之谷」。
健身同樣會有這個初學者之谷,一開始會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每次去完都沒有很有感覺,照鏡子也看不出來體態的感覺
但撐過去這個時期,你會慢慢覺得自己不一樣了,同樣的重量做起來沒那麼吃力、在身上隱隱約約看到一些線條、每天好像更有精神......。
開始得到這些回饋後,你就會更想去健身,更常去健身之後,這些回饋又會更具體,善的循環就這樣打造起來。
多發文、運用社群的力量
我現在去健身房常常發動態,這時候身邊就會有些人回應我,有些人會按我動態愛心,或是有些人會回「粗、巨、好壯、好健」等等,其實這些回應都有激勵到我繼續去健身。
而當我開始練出成果時,會慢慢有人給予更具體的回應,這些回饋也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去健身。
人都喜歡被肯定的感覺,所以不要吝嗇給別人讚美!
另外,我自己滑到朋友去健身房打卡的動態時,也常常會覺得「明天我也要去健身!」
習慣追蹤
記錄每次練了什麼,可以在每次紀錄時都提醒自己走了多久、多遠。
這也應用了原子習慣裡的迴紋針法則,原本是業務在打完一通拜訪電話時,就放一個迴紋針到罐子裡,可以得到立即性的回饋,每天下班看著裝滿迴紋針的罐子也會很滿足。
我自己是會在 To Do List 上把訓練的項目都列出來,做完一個就打勾,打勾的這種滿足感,會讓我更能堅持訓練。
有固定課表
有課表就可以減少去健身房的認知負擔,我們不用到了現場才在想要幹嘛,而是都排好要幹嘛了再去,然後不多練也不少練,練完收工。
我現在就是兩個課表在輪,內容就是胸、背、腿都各練兩組,一次課表至少可以跑三個月,在這期間可以慢慢把每個動作的重量拼上去。
初期:複合式訓練 > 單項訓練
對於上班族來說,我們通常無法花太多時間在健身上,因此選擇複合式訓練會比單項訓練更為有效率。
平常大家在執行的「胸、背、腿」專項菜單,如果按照一週一或兩次的訓練頻率,胸部一週到一週半才練一次,對每個部位的刺激實在太低,效果可能不如預期。
如果使用複合式訓練,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對多個肌肉群的訓練,並且隨著訓練的深入,身體對各種動作的掌握也會越來越熟練,反之,隔太久動作會開始不熟悉。
注意!這裡並不是要反對專項訓練,只是以「訓練頻率不高」的角度出發,複合式訓練可以更好的刺激各個部位。
當我們的訓練頻率有拉起來,就可以慢慢從複合式訓練轉到專項訓練!
心態
錯過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
有時候,可能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錯過了健身,但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自暴自棄,錯過一次並不代表你已經失敗,最重要的是能夠立即重新開始。
每次錯過都應視為獨立事件,毀掉你的不會是第一個錯誤,而是後續的一錯再錯,我們要在每次的錯過都停損。
「重點不在於那件事本身,而在於成為不會錯過那件事的人。」 —— 《原子習慣》
找到你健身的原因
知道為什麼而健是讓習慣得以持續的關鍵。
可能是為了有足夠的體力去探索世界,或是保持身體健康以持續學習和成長。我個人還有很喜歡去參加「斯巴達障礙賽跑」那種活動。
我還沒開始健身前超容易累,而且超容易這裡痠那裡痛,常常去針灸拔罐,但我開始健身之後就沒有再去看過醫生了,而且一整天的精神都很好。
不要被數字綁架
我從三月到現在只瘦了四公斤,儘管體重的變化並不大,但很多人都認為我看起來更健康,肌肉線條更明顯,在健身的過程中,比起專注於數字的變化,更應該關注身體的變化以及我們對健康的感知。
推薦資源
- 推薦去上「動思學院」的課程,他們有週末兩天八小時的健身研習,會帶你理解自己的身體,也會教你如何安排課表,不是給你魚吃,而是教你怎麼釣魚。
- 想上教練課,我推薦 阿管,教學細心又幽默,收費也很公道,想要介紹可以直接從下方的任一個社群聯繫我(限台灣台北市)!
結語
除了上述方法論,還有一個念頭始終支持著我去健身:
當我猶豫是否要去健身房時,我總會問自己「我有後悔去健身過嗎?」,答案始終是「沒有」。我可能會後悔沒去健身,或者沒有好好利用原本安排健身的時間,這反而會帶給我更大的壓力。
那就到這邊啦,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在培養健身習慣時可以更有方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