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
2024 → 2025
目錄
年度回顧又不小心拖到 2 月,錯過了元旦後,原本希望在春節期間寫好,畢竟那時候有一個長假。但事實證明,與其垂涎更多時間,還不如趕緊行動,一但出現「可以之後再做」的想法,就會一直拖下去。
由於去年的回顧有得到一些迴響,讓我今年在寫的時候也會想要有不錯的迴響,寫作心態混入了一些雜質,但後來想想去年過得怎麼樣其實已成定局,我現在的職責是來好好梳理,把 2024 的自己快照下來,送給未來的自己。
我想盡量忠於自己,對我的文字問心無愧,並按照去年寫回顧的期許「踏實,不虛榮」。
發條鬆了的一年
回首過去,不管是第一份的業務工作、轉職、換工作,每次都是上緊發條地在衝刺,但 2024 發條突然鬆了。
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 —— 日文還不夠好到可以辦公、還有很多要學的技術、體重還是超標、還寫得太少、離夢想還很遙遠等等,明明還有這麼多事,我卻提不起勁。
2024,我換到第五間公司,以軟體工程師的身份則是第四間,我在 回顧我成為軟體工程師的第一個三年 提到我花了三年來認同自己可以自稱為軟體工程師。
過了兩年後的現在,我才肯定自己身為軟體工程師的「能力」,最近兩份工作有很多原先不會的技術,在入職後都挺快就上手(感謝 AI 的幫助),也有得到同事跟主管的信賴,很自然地作為一個還算可靠的軟體工程師,當初的冒牌者已經完全消失了。
跟一直來要錢的家人劃清界線,也有加薪跟受惠於台股的榮景,在財務上比前年更有餘裕了。
三月跟十月起各去了一次日本(三重縣和歌山、東京追星之旅),體驗了日本的辦公室,也參加了很多場演唱會,看了很多很棒的作品,像是奧術和膽大黨。
整體而言,2024 給我一種衝過暴風圈來到颱風眼,周圍忽然風平浪靜的感覺,我突然就鬆懈下來了。
我真的可以休息嗎?
對照去年回顧時寫下「對 2024 的期待」,除了工作還有進步空間之外,財務上有取得更多餘裕,在人際關係上也確實有以自己為主。
2024 能夠休息,不就是「取得更多餘裕」的證明嗎?所以我想也不用太苛責自己,把「能夠休息」當成成長的證明。
今年的感悟
找到自己的熱情,大膽地投入
我想找到想認真投入、能夠安心地把大量時間砸下去的事物。
我有做過做了不少嘗試,也自認為有找到過,但那不過是一種天真,因為我並沒有對那些事情有深刻的了解。
當我開始做那些事之後,發現我要投入的時間太多了,想到以前對「天賦」有看過一種詮釋是「你的天賦存在於那些你能樂此不疲做的事情」。
我還沒辦法毫無顧忌地投入我自以為是熱情的事,我還沒有想清楚,所以我就是用個半吊子的心態在投入,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半吊子的成果。
以寫作來說,我想寫很多東西,但坐在書桌前寫了三個小時發現怎麼才產出一點點,又或是真的拚了一天把東西寫完發出去卻發現沒什麼迴響,又或是有些主題就是需要花時間研究跟耕耘,不是一頭熱地寫一兩週就可以寫完。
在這些時刻,我都會想我真的要投入如此大量時間嗎?結果就一直在躊躇或是去做其他短期有成果的事情,就這樣讓時間度過了。
不只用錢來衡量
除了時間,我也常常下意識地用「能不能賺錢」去當作做一件事的依據。去年看到公式殺死了興趣這篇文時才被當頭棒喝,發現自己在跟朋友聊想做的事情時,最常被問到的都不是細節,而是「那能賺錢嗎」。更令我難過的是,我常常也是提出那個問題的人。
文中提到「只要你的興趣不能賺錢,那就登不上長輩的大雅之堂」和「只要你稍微花一點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就會被同輩投以『好奢侈』的羨慕眼光,因為那不存在於多數人的生活當中、很難得到別人的共鳴與回應」也是確實發生在我生活中的事。我去年很常去聽演唱會,常常聽到「你聽這麼多場應該花不少哦?周邊都很貴欸」,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有意識地改變跟朋友的互動方式以及減少跟一些很擅長引發金錢焦慮的朋友相處,希望可以製造多一點文中提到的「講的人津津有味,聽的人也拓展了多一點對不同生活樣貌的期待,那是一種雙方眼神都發亮的互動」。
而發條鬆了讓我意外體認到,我不用害怕投入時間,就算不投入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就讓時間溜走了,而且我如果當下想做 A,但心裡會覺得自己應該要做 B 的話,我通常會兩個都沒做,內心邊糾纏邊耍廢。
既然如此,還不如大膽投入當下有想做的事情。
想要找到熱情的前提也是要先願意投入,我會在 2025 花更多時間去投入在現在想到的事情上。
想起《黃金神威》的作者野田智在完結後的訪談啟發,他對於衍生作品的回答是「人生苦短,能留下的作品也很少,現在我總是把想畫的東西擺在第一優先,抱著這可能是我最後的作品的心情來畫」。
我希望我能按照這樣的心態大膽地投入,並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
人類終究只是一種生物,生理跟心理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
我去年下班後晚餐常常隨便吃(台式便當、各類麵食等),結果因為澱粉或加工品攝取過多而脹氣,在消化過程中腦袋也頓頓的,就這樣混混噩噩地結束一天。
在嘗試自己準備並提升蛋白質和蔬菜的量後,精神提升的很有感,吃完飯也不會昏昏沈沈,比起滿足一時口腹之慾,我更想要這樣清醒的狀態。
去年由於搬家跟換工作,熟悉的健身房解約後,就沒有那麼常運動,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又開始有肌肉酸痛。
有去按摩跟物理治療都改善都不大,結果在恢復了一些基本的訓練後就改善很多,深刻體認到「預防勝於治療」,規律運動才能好好「預防」工程師久坐的職業災害,不讓身體動起來都只是在治標不治本。
思而不學則殆
目前寫的文章很多是自己在空想,但沒有吸收新知就不會有進步,很多事情應該早有人想過而且想得更深更全面,我要去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往前望。
像是《巨人的筆記》就有很多紀錄的心態和方式都對我這種紀錄狂很有幫助,最近在讀的《非虛構寫作指南》也提供我對寫作的不同想法。
2025 希望可以多吸收資訊(不限於讀書),吸收完再來輸出也會更容易。
今年完成的事
去日本鄉下獨旅(和歌山、三重縣、熊野古道、浦島飯店)
去日本很多次,但這次最滿意,泡溫泉、爬山、看海,走訪大自然、世界遺產(熊野古道),這就是我理想的旅遊,這樣走一圈真的感覺到身心靈在放鬆,真心推薦。
第一次去日本聽演唱會
見到鈴木愛理,參加手渡會跟 Live
在前幾年生命中的一些脆弱時刻,都是鈴木愛理在努力跟發光發熱的身影支持著我的,能走到她面前跟她講到話或是參與看了無數次影片的 LIVE,帶給我很純粹的感動。
第一次接機(milet 亞巡台北場)
去到現場發現很多熟面孔 miles(milet 粉絲的稱呼),像這樣因為喜歡的事情聚在一起真好。
第一次刺青
刺了數碼寶貝大冒險第一代的「勇氣」跟「希望」徽章,期勉自己跨出第一步需要「勇氣」,跨出下一步需要「希望」。
在工作上對 WordPress、SEO、Cloudflare、AWS、Caching 有更多實戰經驗跟理解
通過日檢 N2
感受到了證照就是這樣,即便考到倒數第二張日文檢定了,還是覺得自己日文很爛。
在日本辦公室辦公兩週
前年有常住一個月,去年在那邊體驗上下班的感覺,對去日本生活的想像越來越具體了,也發現有意外多的朋友在日本,暫時不擔心在日本會沒朋友 XD。
終結八年單身
今年沒完成的事
- 日文 6 月後就停課
- 沒讀什麼書
- 沒補足 CS 和一些自己想學的知識
- 沒有維持重訓習慣
- 沒有均衡地飲食
- 沒寫小說
今年的痛苦
- 對軟體職涯的不確定性
- 沒有健身、寫作、學習的自己
- 花太多時間在一些奶嘴娛樂上
- 台北市惡劣的租屋環境
- 聽朋友報牌兩次,兩次都慘賠。我終究賺不到我認知之外的錢,先多下點功課吧。
對 2025 的期待
職涯
大方向依然是「擁有更多選擇」,但我希望找到自己的熱情。
剛入行時對軟體工程師的想像是「對「匠人精神」的嚮往 、 自由的工作模式和軟體業蘊含的可能性」,但跌跌撞撞走來發現自己好像不夠聰明也不夠努力,光是在產業內顧好自己就拼盡全力。
前幾年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後來則是對自身工作內容失去興趣、對台灣的軟體發展堪憂,在自己開發的東西上感受到不到意義(像是前一份工作 ERP,大家不想用,我也做得很痛苦,就只是在滿足老闆的期待)、意識到職場政治常常凌駕於技術開發導致無法做出好的產品、在市場上找不太到真的想投入其中的產品等等。
因此這幾年對軟體工程師的心態都只是個餬口的手段,對於工作也是在考量能不能對下下份工作有幫助、有沒有辦法加薪,要怎麼不被淘汰。
但我最近受到幾個同在科技業的朋友刺激,他們很有熱忱,也做出了成績。以往文章或是出來受訪的人都離我很遠,但開始有些朋友會出現在上面,讓我看見懷抱熱情地做事可以讓人們有多不同的樣貌,我也想要那樣懷抱著熱情往前,我可以繼續自我欺騙他們有很多我所沒有的資源(那些朋友無一例外都在美國),但我也知道他們比我努力也比我有熱情,而且我還有很多能做的事,我現在就失去熱情還太早了。
另外 AI 出現的時機點對我來說也很剛好,我前年從前端轉全端時,剛好 ChatGPT 橫空出世,多虧於此我才能快速上手當時要寫的 Laravel,這次換工作也是受益於 AI 很多。即便到現在還是很擔心 AI 會取代我,但沒有 AI 的話我可能更早就不當軟體工程師了。在 AI 取代我之前,我還能透過 AI 走得夠遠。
講了很多,具體來說我 2025 想做的是
- 成為開源貢獻者,目前是仰賴朋友跟源來適你社群的幫助,而有幸參與 Kafka。
- 努力拓寬自己軟體工程師的職涯,不把自己侷限在前端。
- 在現職繼續跟著主管和同事學習,並且在非技術的面向也要顧好,像是商業模式和職場的應對進退跟敏銳度。
- 慢慢思考除了寫程式我還能做什麼。
財務:FIRE
去年醒悟工作賺錢就是在向社會贖回自己的自由,財富自由就是「贖完身」的狀態,因而接觸到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概念。
根據 FIRE 把年支出的 25 倍設定為存錢目標的話,我現在的收支狀況,每年只能多存到一年的退休金。等於是工作一年,除了當年度之外,只有多買回一年,我有拉了一張試算表,這才驚覺純儲蓄的話,我照現在的狀態到 50 歲時還需要 36 年才能退休,並且這還是不考慮生小孩跟買房的前提。
雖然一直都知道 「有在存錢,真的不算退休理財」,但把報表拉出來後深切體認到這殘酷的現實。
不過,我在表上加了一個變數,就是每月的定期定額,並假設每年平均複利 10%(很樂觀),就有機會在 51 歲不買房不生小孩就存到 FIRE 的金額,雖然通膨、薪資漲幅跟支出的變化都還沒考慮進去,但這樣調完之後有比較沒那麼害怕了,至少有個方向知道該怎麼調整,不至於怎麼規劃都很無力。
2025 會根據這張表去追蹤跟調整,也會去找一些人討教,有更多心得後會再發篇文章來分享!
人際關係
去年把自己擺在前面執行得很好,許多人斷聯後我真的過得更好了。
距離感
有些人需要斷捨離,但大多數朋友只要保持距離就好。
《異國日記》是講述小說家慎生,收養了她已逝姊姊的小孩小朝後一起生活的作品。他們在談到對姊姊/媽媽時,慎生說道「小朝,你絕對無法理解,我在面對她時,是有多麽憤怒又透不過氣,就跟我無法理解你的焦慮與孤寂一樣,因為你和我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我沒有這麼極端,但我開始認同人們在很多事情上是不能互相理解的,大多數只要在有交集的領域可以聊上來就好。
像是追星的朋友跟我在性別議題上的想法不一樣、同行的朋友跟我在意識型態上不一樣,有時候強行對方去理解跟接受是很困難也不必要的,這時候其實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好,而真的很合的朋友才能跳脫有交集的領域成為摯友,像是一開始都一起追星,但後來慢慢變成無話不談。
以前就是太不會抓這種距離感了,才會走越近反而越想疏遠,睽違許久見到某些人(以前社團朋友、以前同學)後,還是發現有保持聯絡真好。
2025 持續練習與朋友們保持適當地距離。
進入一段關係
我終於終結了八年的單身。
之前一直很想交女朋友,但是都覺得之前的狀態不太穩定也沒有遇到對的人,慢慢學會與自己相處也沒那麼追求一段關係,結果就遇見她了。
以前肯定會想在社群媒體(其實就是 IG)上發文,但想了很久後決定不特別在上面公開,我想當面或是透過私訊將她介紹給我的朋友們,讓他們可以第一手去感受到這件事,至於 IG 上一直以來有追蹤我的一些故友們,就像去年有寫道不想要再向他人交代,我只想讓真的關心我的朋友們(以及願意看到這邊的人們)知道。
2025 希望可以在她的陪伴下一起變得更好,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我想要出國工作而她沒有,但愛情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在一起的時候有確保她知道我未來的規劃,她也依然支持我未來去日本工作,所以就且走且看吧,先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未來無論如何都希望彼此無悔。
寫在最後:先顧好自己
對於發揮影響力的想法跟去年一樣沒變,但今年覺得在那之前,要先想辦法顧好自己。
想著要發揮影響力之前,也要把足夠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才不至於本末倒置。
但不管是哪一邊,寫作都是目前想到最好的方法,2024 含回顧只寫了五篇文章,2025 至少要寫得比去年多!
謝謝看到這邊的你們,大家 2025 也都要好好的。
若有任何想法想要與我交流,歡迎透過任何方式跟我聯絡!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訂閱電子報: